202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时间:2023-08-23 19:00:00 访问量:

202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共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宋代许道宁用墨(主要成分为单质碳)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不活泼 B.硬度高 C.导电性能好 D.吸附能力强

2.下列事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冰雪融化 C.粮食酿酒 D.光合作用

3.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下列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A.溶解粗盐 B.过滤食盐水

C.蒸发食盐水 D.转移蒸发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盐酸中存在等带电粒子,可用于除去铁锈。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用治疗胃酸过多症;。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Al元素的名称:铝 B.2个氢离子:

C.的结构示意图:   D.的化合价:

5.下列有关氯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C.原子序数为17 D.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

6.治疗胃酸过多症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是一种新型的火箭燃料。下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3种元素组成 B.N、O原子的个数比为1:2

C.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D.1个中含有3个氧分子

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适量水样于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荡,观察

B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

固体于烧杯中,加入50.0mL水,搅拌

C

鉴别化肥

取样,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向盛有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

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

A.A B.B C.C D.D

9.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的溶解度比的大

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的大

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仍是饱和溶液

D.时,在100g水中加入,形成不饱和溶液

10.捕集工业废气中的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反应的的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11.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12.在三颈烧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然后将三颈烧瓶与盛有盐酸、溶液的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如图1)。检验气密性后,在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时快速注入第二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时注入的溶液是盐酸

B.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示意图如图3所示

C.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可证明收集的气体不纯

D.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3.激动人心、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运动中,处处充满着化学知识。

(1)体操、举重等运动员赛前常在手上涂抹碳酸镁粉末(如图)。碳酸镁是由_____(填离子符号)和构成。

  

(2)足球比赛中可向球员受伤部位喷氯乙烷来缓解疼痛。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氯乙烷属于_____。

(3)赛跑时发令枪响的同时会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的化学式为_____。

(4)体育机构允许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有:葡萄糖、氨基酸混合物和维生素C等。

①以上三种物质中,可以预防坏血病的是_____。

②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下与反应生成,同时提供人体所需能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4.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从公元1世纪开始,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铜制品远比铁制品多。从物质性质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

②下列铁制品中,利用了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后周铁狮子 b.  铸铁井盖 c.  不锈钢水壶

③下列关于铁及铁制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b.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慢

c.不锈钢保温杯可长时间盛放酸性饮品

(2)工业上冶炼钢铁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①石灰石(主要成分为)在高温下可将铁矿石中的转变为炉渣(),同时生成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炼钢炉中通入的目的是_____。

(3)将1.0g某铁合金在纯氧中完全燃烧,得到0.11g二氧化碳。通过计算判断该铁合金属于生铁还是钢。(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

15.常见的氯化钙产品有无水,除不具有吸水性外,其他均具有吸水性,可作除湿剂。

(1)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30

60

80

溶解度/g

59.5

64.7

100

137

147

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②低温下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

(2)针对某氯化钙除湿剂,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适量氯化钙除湿剂于烧杯中,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触摸烧杯壁,感觉热,静置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

步骤二:取少许步骤一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步骤三:取少许步骤一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饱和溶液,有白色沉淀和大量无色气体产生。

①由步骤一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②写出步骤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根据步骤三,可用饱和溶液鉴别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理由是_____。

(3)为测定某氯化钙除湿剂(含和少量)中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称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加热过程中既不熔化也不分解。

  

①T℃后,继续升温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47)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②有同学认为用上述方法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理由是_____。

16.兴趣小组以“氢气的制取、性质和应用”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1)氢气制取。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除杂和收集装置。

  

①仪器M的名称是_____。

②若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填接口字母)。

(2)氢气性质。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还原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无水固体由白色变成蓝色。

  

已知:通常情况下均为红色固体,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①无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还原的过程中有_____生成。

②设计实验方案检验生成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存在:取一只烧杯,_____,搅拌后得到稀硫酸;_____,证明红色固体中存在,否则无。(实验方案中必须使用的药品:浓硫酸、水)。

(3)氢气应用。兴趣小组设计简易氢氧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断开开关闭合开关,观察到一端玻璃管内的液柱接近溢出时,断开开关

步骤二:闭合开关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已知:步骤一的目的是电解制取。化学反应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一定条件下,化学能可与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

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溶液液柱接近溢出一端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b.从开始反应到断开开关,溶液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c.该装置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能证明处于U形管两端的发生反应的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发生反应,所以所画的画能保存至今,故A正确;

B、碳可作为墨,硬度较小,故B错误;

C、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导电性无关,故C错误;

D、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吸附能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粗盐溶解时,应该在烧杯中进行,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溶解物质,故A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B错误;

C、蒸发食盐水时,应该在蒸发血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体飞溅,故C错误;

D、转移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防止被热的蒸发皿烫伤,故D正确。

故选D。

4.A 5.C 6.D

【解析】4.A、Al元素的名称:铝,故A正确;

B、在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离子,故2个氢离子表示为:2H+,故B错误;

C、氯元素的质子数是17,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C错误;

D、氧化铁中氧元素显-2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铁元素显+3价,表示为:,故D错误。

故选A。

5.A、根据氯的偏旁,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B错误;

C、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故D错误。

故选C。

6.胃酸中含有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D。

7.C

【详解】A、N(NO2)3是由N、O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故N、O原子的个数比为4:6=2:3,故B错误;

C、N(NO2)3 是一种新型的火箭燃料,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故C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可能包括其它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A、取适量水样于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A正确;

B、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质量为50g×3%=1.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1.5g=48.5g,即48.5mL的水,实验操作为取 1.5gNaCl 固体于烧杯中,加入48.5mL水,搅拌,故B错误;

C、硫酸铵和氯化铵都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所以用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故C错误;

D、向盛有 80℃ 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 O2,可以观察到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不通氧气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由于没有确定温度,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的溶解度曲线较陡,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时,NaCl溶解度小于4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NaCl质量小于40g,在100g水中加入,形成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B。

10.B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参加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的 CO2 与 H2O 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故C错误;

D、氧气是单质,氧元素显0价,化合物氧元素显-2价,所以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H+,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变蓝,故B错误;

C、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故C错误;

D、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步骤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所以上述实验可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t0 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后,压强减小,所以注入的溶液应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减小,故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t1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是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图3中的生成物中还缺少水分子,故B错误;

C、t1~t2 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说明还存在其他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气体,则可证明收集的CO2气体不纯,故C正确;

D、由B分析可知,t2时溶液的溶质为碳酸钠,t2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13.(1)

(2)有机物(或化合物、纯净物等)

(3)

(4) 维生素C

【详解】(1)碳酸镁是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故填:Mg2+;

(2)氯乙烷 (CH3CH2Cl) 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反应前K、Cl、O、P原子的个数分别为:5、5、15、6,反应后K、Cl、O、P原子的个数分别为:5、5、0、0,则X的化学式为:P2O5;

(4)①人体缺少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②葡萄糖 (C6H12O6) 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 CO2和 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1)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容易被腐蚀高温 c b

(2) 降低生铁中C元素的含量

(3)解:设1.0g铁合金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合金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因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故该铁合金属于生铁。

【详解】(1)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铜制品远比铁制品多。从物质性质的角度看,原因是依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易被腐蚀;

②a、后周铁狮子,不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b、铸铁井盖利用金属的延展性、硬度大,不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c、不锈钢水壶,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答案:c;

③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b、铁锈蚀的条件是同时和氧气、水接触,沙漠中水蒸气含量邵,铁制品锈蚀慢,说法正确;

c、不锈钢是含铁的合金,铁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不锈钢保温杯不可长时间盛放酸性饮品,说法错误;

答案:b;

(2)①石灰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硅酸钙和一种氧化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②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炼钢炉中通入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C元素的含量,碳元素与氧气在高温条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解析见答案。

15.(1) 50%

(2) 氯化钙除湿剂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无气体产生

(3) 除湿剂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详解】(1)①由上表可知,时,的溶解度为100g,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不具有吸水性,所以低温下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

(2)①由步骤一中,取适量氯化钙除湿剂于烧杯中,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触摸烧杯壁,感觉热,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氯化钙除湿剂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

②写出步骤二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为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根据步骤三,可知氯化钙和饱和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和大量无色气体,而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只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可用饱和溶液鉴别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理由是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无气体产生。

(3)①T℃后,继续升温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则易分解完全,固体减小的质量为水的质量=(m-n)g,则的质量为,则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②除湿剂具有吸水性,可能会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6.(1) 酒精灯 b、f、g、d

(2) ##水 加入适量水,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 加入少量红色固体,搅拌,若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红色固体部分消失

(3) b、c 玻璃管内的液柱下降

【详解】(1)①仪器M的名称是酒精灯;

②若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该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发生装置选择B,气体从b导管逸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混合气体,生成的气体从f导管通入浓硫酸,干燥后的气体从短导管g逸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从d导管通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空气从c导管逸出,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bfgd;

(2)①无水固体遇水蒸气由白色变成蓝色,无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还原的过程中有水生成;

②设计实验方案检验生成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存在,实验方案中必须使用的药品:浓硫酸、水,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水,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搅拌后得到稀硫酸;加入少量红色固体,搅拌,若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红色固体部分消失;

(3)①a、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溶液液柱接近溢出一端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说法错误;

b、从开始反应到断开开关,此时是电解水的过程,水的质量在减少,硫酸的质量不变,硫酸的质量分数变大,说法正确;

c、步骤一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步骤二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该装置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答案:bc;

②能证明处于U形管两端的发生反应的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玻璃管内的液柱下降,说明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减少,反应物减少,证明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