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9-22 06:00:00 访问量: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填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解放军锐不可当①( ),击kuì②( )敌人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看到吕伟跳台入水悄然不惊的技艺,仿佛听到观众振聋发聩的欢呼;学习《藤野先生》,我们明白了鲁迅为国民觉醒殚精竭虑,让那些“正人君子”无处dùn③( )形。所以,少年们,请不要蒙昧,不要胆怯,要埋头苦学,要眺望远方!

1.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文中画线词有一个使用不恰当,请你找出来( )

A. 悄然不惊 B. 振聋发聩 C. 殚精竭虑

【答案】1. ①dāng ②溃 ③遁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①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气势旺盛,不可阻挡。

②击溃(jī kuì):打垮,打散。

③无处遁形(wú chù dùn xíng):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悄然不惊”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用在这里体现了 吕伟跳水技术的精湛,符合语境;

B.“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要表达的是欢呼声很大很激烈,应该使用“震耳欲聋”;

C.“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用在这里体现了鲁迅为国民觉醒费尽了心思,符合语境;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B.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D.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病句辨析。

A.否定词使用不当,将“一帆风顺”前的“不”删掉。

B.两面对一面,去掉“能不能”;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使”;

故选D。

4. 下列与新闻有关的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课文《“飞天”凌空》属于新闻特写。

B. 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构成。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C.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D. 新闻特写和通讯都是借助文学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故选C。

5. 古诗文默写。

(1)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2)《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表现视野开阔、景象明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______,_______”两句话用比喻、联想,描写了月光、月下影之美。

【答案】 ①老骥伏枥 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③.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⑤. 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骥、晴、萋、洲、藻、荇”等字书写。

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面小语写的“诚信”为主题的演讲稿(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世界名著《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话:诚信是一项财宝,不应随意被抛掷。因为诚信是立人之本,是交友之道,是经商之魂,是为政之基。曾子烹彘、商鞅立木……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先人高尚的情操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中,纯洁的品质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同学们,诚信的力量可以使点点水滴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诚信的力量可以使粒粒沙土聚成巍然屹立的高山,______。同学们,让我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一起来歌颂诚信,实践诚信,弘扬诚信!谢谢!

6. 小语想在演讲稿中引用关于“诚信”的名言,下列不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 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

B. 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刘向《说苑·谈丛》)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D.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7. 运用排比可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请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

【答案】6. C7. 诚信的力量可以使株株独木连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

A.“轻诺必寡信”的意思是: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乏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与“诚信”有关;

B.“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的意思是:如果人不讲信义,那么名声就不会通达。与“诚信”有关;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强调个人修养,与“诚信”无关;

D.“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的意思是: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值得宝贵,忠信才值得宝贵。与“诚信”有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要注意例句句式是“诚信的力量可以使……”。

示例:诚信的力量可以使萋萋芳草长满无边无际的荒野。

二、阅读与理解(41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②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③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④……

⑤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⑥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⑦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⑧“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⑨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⑩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⑪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8.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第⑨段的画线句做一点批注。

9. 本文的题目是“美丽的颜色”,除了指镭的颜色,还有哪些含义?

10. 本文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传主怎样的感情?

【答案】8. 修辞角度:反复,四个“转向”,生动地写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激动(兴奋)/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珍惜、专注。

描写角度:慢镜头/动作描写,“转向”写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激动(兴奋)/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珍惜、专注。

9. 还指居里夫人坚定的科学信念/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以及取得的辉煌的科研成果。

10.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传主无限的敬仰、爱戴之情,也怀有一份浓浓的爱,这是女儿对母亲特有的爱与怀念。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修辞角度:依据句中的“转向”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依据句子内容可知,本句生动描绘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激动(或兴奋)的心情。

依据“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这射线的神秘来源”“镭”“他们的镭”可知,这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后的表现,表达了二人激动(或兴奋)的心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

依据①段“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可以概括为:“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具有坚定的科学信念。

依据⑤段“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可以概括为:“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依据⑤段“,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和⑨段“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可以概括为:“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具有忘我奉献的精神。

依据⑨段“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和⑪段“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可知,“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终取得的辉煌的科研成果。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①段“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⑦段“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可知,这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仰、爱戴和赞美之情;依据⑪全文内容和传记的特点可知,本文还表现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从诫

①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②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我国许多有价值的,成貌尚存的古代建筑,往往隐没在如今已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之中。当年,他们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常常不得不借助于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餐风宿雨”“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然而,这也给了他们这样的长久生活于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一种难得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偏僻农村中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淳朴的作风。

③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圮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情”“画意”并列。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④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七月初,他们居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外面找到它,并确证其大殿仍是建于唐代后期(公元八五七年)的原构,也就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这一发现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中的意义,当然是非同小可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而对谦逊地隐在大殿角落中本庙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母亲更怀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感情。

⑤可惜这竟是他们战前事业的最后一个高潮。七月中旬,当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时,等着他们的,却是卢沟桥事变的消息!

⑥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这点,在母亲一九三七年八月回到北平后给正在北戴河随亲戚度假的八岁的姐姐写的一封信里,表达得十分明确。母亲教育姐姐,要勇敢,并告诉她,爸爸妈妈“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因此,她也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就这样,他们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抛下了那安逸的生活、舒适的四合院,带着外婆和我们姐弟,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一道,毅然地奔向了那陌生的西南“大后方”,开始了战时半流亡的生活。

(节选自《回忆让我情不自禁》)

11. 文中介绍母亲不畏艰险,去探寻古建筑,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

12. 作者写道:“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母亲“独特的作风”指什么?

13. 简析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4. 试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女性”的句式来概括“我”的母亲的特点。

【答案】11. 文章主要记叙了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佛光寺这两件事。

12. 指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

13.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母亲和父亲深入五台山考察,开启下文战争对母亲和父亲的影响。

1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爱好文学,不畏艰难,深入野外研究古建筑,协助丈夫写好论文和调查报告,有爱国之心,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女性。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可概括为: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

结合④段中“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可概括为: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佛光寺;

据此概括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指代内容理解。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结合③段中“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可知,母亲“独特的作风”指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⑤段中“可惜这竟是他们战前事业的最后一个高潮。七月中旬,当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时,等着他们的,却是卢沟桥事变的消息!”的内容,联系上文“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和⑥段中“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可知,第⑤段承接上文母亲和父亲深入五台山考察,引出下文战争对母亲和父亲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①段中”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可概括为:爱文学;

结合②段中“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④段中“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可知,不畏艰难,深入野外研究古建筑;

结合③段中“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可知,协助丈夫写好论文和调查报告;

结合⑥段中“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这点,在母亲一九三七年八月回到北平后给正在北戴河随亲戚度假的八岁的姐姐写的一封信里,表达得十分明确。母亲教育姐姐,要勇敢,并告诉她,爸爸妈妈‘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可知,有爱国之心,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据此按照题干要求的格式进行总结拟写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 “征蓬”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①______,本诗中的“征蓬”传达了诗人②______的内心感受。

16. 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答案】15. ①. 远行之人 ②. 漂泊无定(忧愤抑郁)

16.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情感。

“蓬草”是随风远飞的枯蓬,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远行之人或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郁闷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根据诗意,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即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示例: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负势竞上

(2)泉水激石

(3)窥谷忘反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9.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 本文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 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D. 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20. 班级拟开展“一字评赏”活动。请你提炼一个字,评赏《与朱元思书》,并结合相关语句说明理由。(可参考示例)

【示例】我选择用“动”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如,写水时,这里的水流比离弦的箭还要快,这里的浪花如同飞奔的骏马,这些关于水的描写都颇具动感。

【答案】17. (1)凭借 (2)冲击,撞击 (3)同“返”,返回

18. (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向东或向西(漂流)。19. B

20. 示例:我用“融”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从“水皆缥碧”可以看到,这里不只是写水,而是写青山倒映在绿水之上,二者相融,所以才有“水皆缥碧”的效果。

示例:我用“竞”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之所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认为与文中所写的事物都呈现了它们竞相展示的样子有关系。急流比箭快,猛浪像飞奔的马,而“山峦”也互相竞争着向上生长,鸟、蝉、猿都互相竞比,使文章充满生机。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

(2)句意: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激:冲击,撞击。

(3)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句中重点词语: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东西”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直接描写”表述有误,依据②段“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意思可知,这是用作者能清晰看见水中鱼的活动,看到河底的小石头,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属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因此,可从各方面分析,如:“竞”字,可从文章的景物的生机方面分析;“净”字,文中之景无不充满自然之感,给人心净明快之感,同时也有作者心中的豁达之情。

示例:我用“竞”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之所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认为与文中所写的事物都呈现了它们竞相展示的样子有关系。急流比箭快,猛浪像飞奔的马,而“山峦”也互相竞争着向上生长,鸟、蝉、猿都互相竞比,使文章充满生机。

【点睛】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三)名著阅读(5分)

21. 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同学们就“红”字的内涵展开了讨论,请根据书中的具体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充完整。

甲:我认为,“红”不再是颜色,而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革命热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力拼搏。在第五篇《长征》中,我不但看到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赴汤蹈火飞夺泸定桥,还看到他们__________。

乙:我理解为“红”是一种____________的精神。

你看,书中“红小鬼”们不管行军多疲乏,也不觉得苦,一碰到人们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答案】 ①. 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 ②. 积极乐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与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这段对话是同学们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对于“红”字展开的讨论,认真分析对话内容,进行作答。

第1空:整句中关联词“不但……还……”,再联系前文“我不但看到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赴汤蹈火飞夺泸定桥”,说明“还看到他们”后要接的是另一个壮举,从“第第五篇《长征》”中筛选能体现“革命热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的情节即可。

第2空,从乙的举例“你看,书中‘红小鬼’们不管行军多疲乏,也不觉得苦,一碰到人们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一空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所以可往“红小鬼”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方向进行组织,如坚强勇敢、充满希望等。

三、表达与写作(40分)

22. 题目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穿越时空去采访你心目中最敬佩和喜爱的人,你会采访谁?会与他(她)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我开始了这次采访……”为开头,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内容具体,情感真切,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一次跨越时空的采访

  我开始了这次采访……

  你会想到,我采访的居然是大诗仙李白吗?

  推开木门,见太白先生临窗而立,正仰面赏月。案几上零散着几卷诗书,伴着袅袅檀香和一杯香茗,让我不忍打扰。许是听到了声响,李白回了头,和蔼地说:“来啦?请坐!”我移步上前,在他对面坐下。

  “李白先生,我是《诗周刊》的一名记者,平时读过不少您的诗作,对您很崇拜,特来采访您。”我满脸敬意。

  “哦?”李白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了笑说:“小丫头,你倒说说看,我的哪些诗句你很喜欢?”

  我脱口而出:“那首人人会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就很喜欢呀,这两句诗尽显了孩童的天真烂漫,写得真好。”我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接着卖弄起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体现了您昂扬自信的生活态度。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也很棒,充分展露了您的豪情壮志。”

  李白点点头,“嗯,看来你对我的诗还真是颇有研究。”他抿了一口茶,略带惆怅地说:“奈何我空有青云志,难求仕途顺。正可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时间,我竟无言语对,他品茗,我静思。我为这样的一代大师感慨,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李白见我低头不语,不禁安慰起我来:“没事,没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更加崇拜他了,是啊,怎么能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自己不开心呢。

这次采访让我进一步领略到了太白先生的傲气和豁达,对,坚守自我才是真正的快乐源泉,李白先生,请容我在心里给你点个大大的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也是想象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根据引导语中“穿越时空去采访你心目中最敬佩和喜爱的人”可知,在这次奇妙的采访里,采访对象是过去自己最敬佩和喜爱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的某个知名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采访正面人物,应以体现他的优秀品质,表达自己的学习之意为写作目的。采访反面人物,应以揭示其内心的丑恶,以恶比美,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第二,选材构思:文体应选择记叙文。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事。“我开始了这次采访”是故事的发端,然后要交代自己采访的对象,采访的缘由,采访进行时两人之间的对话,采访后自己得到的感悟。如,可将采访的对象设定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通过采访揭示他的心路历程,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再如,可将采访的对象设定为邓稼先,通过采访彰显他伟大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是采访,所以应以语言描写为主,以动作、外貌、神态描写为辅,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