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2-04-28 14:00:00 访问量: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计算。(共28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600×9= 5×60= 120×3= 51×8= 63-28=

280÷7= 300÷5= 69÷3=

【答案】5400;300;360;408;35;

40;60;23;

【解析】

【详解】略

2. 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60×5= 2×402= *667÷3=

505÷5= 5×324= *860÷3=

【答案】1800;804;222……1

101;1620;286……2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列除法竖式和乘法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数位对齐,中间不够除时用0占位置。

【详解】360×5=1800 2×402=804 *667÷3=222……1

验算

505÷5=101 5×324=1620 *860÷3=286……2

验算

二、填空题。(共20分)

3. 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并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①. ②. ③.

【解析】

【分析】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这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就在分母写几,将其中的几份涂黑,就在分子写几。

【详解】第一个图用分数表示是:

第二个图用分数表示是:

第三个图用分数表示是:

【点睛】在求解第二问的时候,需要把两块阴影拼在一起,求解第三问时,需要将阴影先进行分割,再拼成长方形。

4. 口26÷4,要使商是三位数,口里最小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口里可以填的数有( )。

【答案】 ①. 4 ②. 1、2、3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26÷4,要使商是三位数,□≥除数;要使商是两位数,□<除数,由此解答。

【详解】□26÷4,要使商是三位数,□≥4,口里最小填(4);

要使商是两位数,□<4,□里可以填的数有(1、2、3)。

【点睛】本题考查除法的计算,明确满足题干要求的不同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5. 计数器的数珠被拨上或者拨下时的运动是( );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 )。

【答案】 ①. 平移 ②. 旋转

【解析】

【分析】根据旋转的含义,物体绕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据此填写答案。

【详解】计数器的数珠被拨上或者拨下时的运动是(平移)

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变,平移不改变方向,旋转改变方向是解题的关键。

6. 学校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30米,宽70米。张老师沿着这个操场跑了两圈,一共跑了( )米。

【答案】800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张老师沿着这个操场跑了两圈,就是跑了两个周长,由此求解。

【详解】(130+70)×2×2

=200×2×2

=400×2

=800(米)

【点睛】本题考查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周长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7. 括号里填合适的数。

7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9000克+1000克=( )千克 2千克21克=( )克

【答案】 ①. 7 ②. 8000 ③. 10 ④. 2021

【解析】

【分析】根据克与千克的换算:1千克=1000克,把不同的单位换算成相同单位后再进行计算。

【详解】(1)7000克=7000÷1000=7千克;

(2)8千克=8×1000=8000克;

(3)9000+1000=10000(克);10000÷1000=10(千克);故9000克+1000克=10千克;

(4)2千克=2×1000=2000克;2000+21=2021克;故2千克21克=2021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克与千克的换算,牢记1千克=1000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 一个长方形,宽是7厘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答案】 ①. 28 ②. 70

【解析】

【分析】通过已知条件宽是7厘米,长是宽的4倍;求出长方形的长;再通过长方形周长公式:(长+宽)×2,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详解】(1)7×4=28(厘米);

(2)(28+7)×2

=35×2

=70(厘米)

【点睛】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 在除法算式□÷○=132……6中,○里最小可以填( ),这时□里应该填( )。

【答案】 ①. 7 ②. 930

【解析】

【分析】○是除数,□是被除数,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据此确定除数;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确定□里应该填的数。

【详解】6<7

132×7+6

=924+6

=930

在除法算式□÷○=132……6中,○里最小可以填7,这时□里应该填930。

【点睛】关键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0.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 )个,最多有( )个。

【答案】 ①. 9 ②. 11

【解析】

【详解】如果排列口两头,□比○多1,□有10个,○有(个);

如果排列如:□○□○……○,一头一尾,□和○样多,□有10个,○有10个;

如果排列如:○□○……○,○在两头,○比□多1,□有10个,○有(个),所以○最少9个,最多11个。

11. 一袋面粉能吃8天,平均每天吃了这袋面粉的,( )天吃完这袋面粉的一半。

【答案】;4

【解析】

【分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详解】把这袋面粉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则平均每天吃了这袋面粉的

这袋面粉的一半也就是8份中的4份,是,也就是4个,所以4天吃完这袋面粉的一半。

【点睛】此题考查分数初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12. 计算一个两位数乘6时,把6看成了8,结果是200,这个两位数是( ),正确结果是( )。

【答案】 ①. 25 ②. 150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计算一个两位数乘6时,把6看成了8,结果是200,这个两位数×8=200,求出这个两位数;求出的两位数×6就是正确结果。

【详解】200÷8=25;25×6=150

【点睛】本题考查四则运算进行推理计算,错中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13. 王师傅把一根木料截成3段用了6秒,如果按同样的速度,截成6段需要( )秒。

【答案】15

【解析】

【分析】截成3段,是要截2次,求出截1次需要的时间,截成6段需要截5次,再求出截5次需要的时间即可。

【详解】6÷2=3(秒);3×5=15(秒);故截成6段需要15秒。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归一问题,正确求出截1次需要的时间是解答本的关键。

三、选择题。(共12分)

14. 4只鸭的质量等于6只鸡的质量,1只鸭重3千克,1只鸡重( )千克。

A. 3 B. 4 C. 2

【答案】C

【解析】

【详解】略

15. 小欣跳绳90下,小玉跳的比小欣的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小玉跳( )下。

A. 120 B. 203 C. 300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90的2倍和3倍是多少,再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2倍:(下)

3倍:(下)

2倍多一些就是比180多一些,3倍少一些就是比270少一些,所以在180个270之间。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数乘法的灵活应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6.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 )

A. 长方形 B. 正方形 C.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略

17. 一个弹力球从16米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 )米。

A. 8 B. 4 C. 2

【答案】C

【解析】

【分析】这道题可以通过画示意图来分析,如图所示,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每次弹起的高度又是下一次下落的高度,求每次弹起的高度就用它的下落高度除以2,算3次即可。

【详解】第1次弹起的高度为16÷2=8(米)

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8÷2=4(米)

第3次弹起的高度为4÷2=2(米)

故答案为:C。

【点睛】这道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是理解第3次弹起的高度是哪一次,结合画图避免出错,第二是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又是下一次下落的高度。

18. 红红和丽丽跑同样的一段路,红红用了小时,丽丽用了小时,( )谁跑得快一些。

A. 红红 B. 丽丽 C. 同样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路程相同,用的时间越少,跑得越快,据此比较出时间的长短即可。

【详解】红红用了小时,丽丽用了小时,,所以丽丽跑得更快。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路程相同,用的时间越少,跑得越快。

19. 把2、3、4、5四个数字分别填入□□□×□里,要使积最大,应该是( )。

A. 432×5 B. 532×4 C. 543×2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把2、3、4、5四个数字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要使积最大,那么首位相乘要尽可能的大。

【详解】根据计算得到432×5=2160,532×4=2128,543×2=1086,故答案为:A。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力,通过计算得到积最大。

四、作图题。(共5分)

20. 把画一个周长是的正方形,再把它的涂。(每小格表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答案】见详解。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要画一个周长是 16m 的正方形,从周长公式可求出边长。画完正方形以后将其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

【详解】正方形的周长为16厘米,则边长为(厘米)。

表示,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

一共有16个格子,平均分成8份,每份有(个)格子,取3份,

共需要涂(个)格子。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认识,分数含义的理解。

五、看图列式。(共5分)

21. 仔细看图,算算天天多少岁?

【答案】10岁

【解析】

【分析】根据图意可知,妈妈35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天天比爸爸小28岁,求天天多少岁?据此先计算出爸爸的年龄,再进一步求出天天的年龄。

【详解】35+3-28

=38-28

=10(岁)

六、解答题。(共30分)

22. 学校置办了875本数学本,放在仓库203本,剩下平均分给8个班,每个班分得多少本数学本?

【答案】84本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总数-放在仓库的就是剩下的,剩下的÷8就是所求。

【详解】(875-203)÷8

=672÷8

=84(本)

答:每个班分得84本数学书。

【点睛】本题考查除法的实际应用,掌握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3. 王叔叔用一根铁丝做衣架,每个衣架要用72厘米的铁丝,做了8个后剩下的铁丝正好还有24厘米。这根铁丝原来是多少厘米?

【答案】600厘米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每个衣架用的铁丝长度×8就是8个衣架用的铁丝长度,再+24就是铁丝原来的长度。

【详解】72×8+24

=576+24

=600(厘米)

答:这根铁丝原来是600厘米。

【点睛】本题考查乘法的应用,掌握做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4. 浦口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50人,下午又去了430人,这一天共有多少学生观看电影?

【答案】880人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50人,上午一共去了人,下午又去了430人,则一共去了的人数将两次人数相加即可。

【详解】

=450+430

=880(人)

答:这一天共有880人观看电影。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求出上午去的人数,然后求上午和下午人数之和。

25. 用两个长9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重叠成下面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答案】36厘米

【解析】

【分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将图形的两条边分别向上、向右平移后,图形的周长就是边长为9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再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平移后的图形如下: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9×4=36(厘米)

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36厘米。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平移巧算图形的周长,将求组合图形的周长转化成求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6. 河东村要修一条840米长的水渠,前2天共修126米,如果剩下的要在7天内修完,那么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答案】102米

【解析】

【详解】(840-126)÷7

=714÷7

=102(米)

答: 平均每天要修102米。

27. 一个杯子里装满了水,连杯称一共750克。倒掉水的一半,连杯称一共550克。这个杯子一共可以装多少克的水?

【答案】400克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两次连杯重量相减就是半杯水的重量,再×2就是所求。

详解】(750-550)×2

=200×2

=400(克)

答:这个杯子一共可以装400克的水。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减少部分的质量是水的一半。